体育强国建设——学校体育

  • 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实践改进

    唐炎;孙倩;胡小清;

    知识习得的操作性,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体育课堂教学能够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独立存在的价值。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改进的前提是体育教师自身持续地专业成长,这需要破除对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的“万金油”式定位,让体育教师在职前学习中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在职后教学中始终能教其所长;需要体育教师在学科范畴内同时做到“会做、会教、会育”;需要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对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境布置、学练方式设计等进行精心考虑和设计。

    2023年02期 v.38;No.182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 矛盾论视角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转化教学行为研究

    夏树花;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不平衡不充分性造成了来自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和外部条件支持等内外矛盾相互作用,影响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高效转化需要分析转化的内外矛盾以及相互关系,围绕课程理念的内化基础和外化契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转化环境氛围,理性反思转化过程中的现实冲突,针对具体问题实施行之有效的转化策略。

    2023年02期 v.38;No.182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 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难点及应对策略

    刘锋;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难点及对策进行深入剖析。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内涵在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育人、显隐融合等4个维度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特质、价值契合、德育元素和科学方法。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失衡、体育教师思政能力薄弱、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乏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难点问题。推进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系统融入思政教育,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大力提升教师思政素养,打造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提升育人成效;多措并举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2023年02期 v.38;No.182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生成逻辑、影响因素与实施策略

    丁省伟;储志东;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近年来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从概念认知、内容构成、目标指向及价值论析等方面对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进行阐释;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3个维度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进行释析;从体育教师、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组织保障、管理监督等方面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从系统性设计规划、多维性切入突破、本土性实践探索等方面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实现策略进行探究。总体来看,学界对体育课程思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已初步构建起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图景。但同时也存在研究理论、视野、内容、主体、方法较为局限及研究系统性、全面性、特色性、层次性不足等问题,今后应着重从推进深度、拓宽广度、提高效度三个向度上挖掘体育课程思政新的学术价值,以期实现新的学术突破和知识增量。

    2023年02期 v.38;No.182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体育强国建设——青少年体育

  • 建立青少年数字化体育服务机制的实践探索——基于全国青少年线上亲子体育活动的个案研究

    柳鸣毅;刘松;敬艳;张开翼;张文畅;孔年欣;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体育呈现多元化功能及多领域跨界融合趋势。以2020年全国青少年线上亲子体育活动为案例,基于诠释主义案例研究方法,建立青少年数字化体育服务机制的理论模型。发现,青少年数字化体育服务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青少年体育行政管理和产业经济范畴,青少年体育与数字服务、数字经济、数字评估、一站式服务互融发展已涌现出大量创新性、交叉性、复杂性的管理和技术难题,尤其是基于需求驱动、资源整合、互动运行、信息控制和价值共生等机制形成引导嵌入、双向流动、技术服务和衍生共融关系,对我国开展青少年数字化体育服务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2023年02期 v.38;No.182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 社区青少年体育数字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周铭扬;罗亮;缪律;王先亮;

    社区青少年体育数字治理是公共治理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融合。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社区青少年体育数字治理展开研究。通过厘定社区青少年体育数字治理的内涵与外延,基于社区青少年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明确数字治理的核心要素、基本原则和逻辑框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促进政策科学制定与有效执行;厘清政府责任,推动部门业务协调与流程再造;优化体制机制,打造多元共建与赋权共享格局;完善治理网络,增强政企和政社的融合匹配度;强化人才支持,数字化专业人才培育引进并举;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社区青少年体育意识培养的路径。

    2023年02期 v.38;No.182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的政策仿真研究

    扶晓政;林向阳;

    引入政策情景分析视角,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构建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发展系统模型,探究“双减”政策背景下不同政策情景对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作用路径及影响效果。在“双减”政策驱动下,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配套政策未能适应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高速发展节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单一政策产生的作用效果为“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税收优惠>科技引领>政府投入>准入政策”。从短期来看,实施“准入政策+税收优惠+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的政策组合,能有效缓解“双减”政策下因需求激增导致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行业失序、资源供需失衡等突出问题;从长远看,同时实施五套不同类型的政策效果较优,政策之间的互补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因此,建议推进体育教育评价改革,引导市场良性发展;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协同构建课后服务;优化监管政策体系,严格规范体育培训;系统规划帮扶政策,创新市场发展模式。

    2023年02期 v.38;No.182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青春期不同发育时相体适能发展特征及运动健康促进

    朱镕鑫;许汪宇;周慧康;蔡广;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青少年青春期及不同发育时相体适能发育特点,探讨对青春期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启示。方法:选取上海市9~15岁青少年参加测试,2016—2018年合计测试1 215人次,连续参加3次测试的共有151人。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骨龄、形态、机能、素质与血清睾酮测试。计算群体样本横截面平均值与标准差、各指标年变化量并观察各指标青春期期间发育规律;按照末次测试时发育程度对追踪样本进行分组,计算并比较其初次测试时各指标Z值变化。结果:男性最大身高增长速度(peak of height velocity,PHV)为6.77 cm/年,对应的年龄为13岁;女性PHV为6.30 cm/年,对应的年龄为11岁。男女性坐高、上臂紧张围、体重、肌肉质量等指标峰值均出现在PHV之后;指距峰值男女性与PHV同步出现;男性下肢长B峰值出现在PHV之前,而女性与PHV同步;男性肩宽峰值出现在PHV之后,女性与PHV同步。男性睾酮与PHV同步出现。机能及素质指标年变化值差异较小。男性形态指标Z值发育偏早个体均大于0,发育正常个体接近于0,发育偏晚个体Z值小于0;女性形态指标规律与男性一致。结论:青少年发育类型可以通过计算和比较其形态学指标的Z值均值估计;青少年体适能健康促进者可以通过青少年的PHV年龄评估青少年发育类型,再结合各项体适能发育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2023年02期 v.38;No.182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中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路径

    夏贵霞;饶称意;丁领;舒宗礼;

    面向所有青少年提供均等化、层次化和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之一。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完善政策法规、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组织开展赛事活动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治理理念偏差、治理结构松散、治理碎片化、技术治理局限性等困境。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为破解青少年体育治理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引领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关键是通过文化渗透和激励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意愿,通过共享型网络组织推动青少年体育权力和资源下沉,通过政策与行动计划结合促进青少年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整体性协调机制建构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整体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效能,真正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体育治理新范式。

    2023年02期 v.38;No.182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体育强国建设——群众体育

  • 健康素养对我国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年龄世代差异视角

    罗琳;宋乃庆;

    推动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必然选择。探索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可为提升我国居民体育锻炼水平提供干预方向和路径,是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全国大样本调查数据探析健康素养对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发现健康素养、健康信念、年龄世代、性别、城乡类别、教育程度、配偶状况、个人收入会影响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健康信念在健康素养对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鉴于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加强居民健康信念在促进居民体育锻炼行为中的显著作用,应加强对不同年龄居民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信念水平,倡导居民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2023年02期 v.38;No.182 18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健康中国视角下地方政府运动促进健康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及推进路径

    米雪;卢文云;

    新时代,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离不开地方政府相应的政策体系支持。以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政策为例,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根据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探究运动促进健康焦点问题、国家层面运动促进健康政策出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运动促进健康议案提案、本地体育用地规划和体育产业政策出台等5种单因素对地方政府运动促进健康政策变迁的影响,发现存在8条影响因素组态,可分为“政治源流”主导、“问题—政治”驱动、“问题—政策”驱动、“政治—政策”驱动和“问题—政治—政策”综合驱动5种类型,且可归纳为3个关键特征:政治源流是地方政府运动促进健康政策变迁的核心动力;问题源流是地方政府主动制定运动促进健康政策的内生动力;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的耦合是部门层面运动促进健康政策变迁的必要动力。基于此,提出优化运动促进健康顶层设计,加强政治源流推动力;提高地方政府关注社会问题的主动性,强化问题源流驱动力;充实政策共同体力量,增强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耦合动力的推进路径。

    2023年02期 v.38;No.182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政策网络视域下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评估工作的域外引鉴与启示

    宋萍萍;李子腾;王旭光;

    政策网络作为解释政策过程的重要治理工具之一,为揭示评估逻辑提供理论视角。基于政策网络理论,对日本涵盖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计划且发展较为成熟的《体育基本计划》评估实践进行引鉴分析。日本设立专门评估机构,注重第三方评估,重视国民参与,构建跨部门互动、政民互通的多元评估体系;制定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制度,规范评估工作;重视社会组织、国民等参与,形成良好的信息公开机制;运用逻辑模型建立评估内容体系;利用评估结果优化资源配置,为政策实施和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新发展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计划》评估工作应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跨部门协同评估,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评估制度建设,构建评估内容体系,加大评估信息公开力度,强化评估结果在科学决策中的应用,进一步发挥其在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023年02期 v.38;No.182 20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新发展阶段群众体育综合实力的生成逻辑、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

    李帅帅;杨尚剑;董芹芹;沈克印;

    新发展阶段对质的更高水平要求,使得综合实力成为群众体育发展壮大的现实诉求。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国际关系学中的综合国力理论,分析探讨新发展阶段群众体育综合实力的动因、目标、行动与绩效等生成逻辑。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群众体育综合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土地、技术与数据以及群众体育产业与文化等资源性实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及其他组织等操作性实力。提出群众体育综合实力的提升路径为:优化政府政策有效制定,引领群众体育合理发展;加快体育市场要素变革,改善群众体育有效供给;培育核心群众体育组织,提升群众体育服务质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02期 v.38;No.182 207-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老年人步态变异特征的SMART DX三维分析:性别、步速和下肢侧别优势

    刘敏;李玉茹;马晓卫;王健;王涛;

    目的:采用SMART DX三维动作捕捉分析系统测定男女老年人在不同步速下双侧下肢的步态变异情况。方法:采用对比实验法测量对比34名老年人,在常速行走(1.05 m/s)、快走(1.41 m/s)和急行(1.74 m/s)时双侧下肢的步态变化分数、步态剖面图分数和步态偏离指数。结果:(1)步速和下肢侧别优势、下肢侧别优势和性别对步态偏离指数有明显交互效应(P<0.05);(2)女性老年人步态偏离指数明显高于男性,足偏角的步态变化分数明显低于男性,优势侧骨盆左右倾斜和髋内收外展的步态变化分数明显高于非优势侧(P<0.05);(3)骨盆旋转的步态变化分数在步速1.41和1.74 m/s、髋旋转的步态变化分数和膝屈曲拉伸的步态变化分数在步速1.05和1.74 m/s以及踝背屈跖屈的步态变化分数在步速1.05、1.41和1.74 m/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相比女性老年人,男性行走时优势侧步态更容易发生偏差;(2)老年人步速越快时步态在矢状面和水平面的偏差程度越大,步态越不稳定,跌倒风险增加;(3)在进行跌倒干预时应考虑到下肢侧别优势、步速和性别差异。

    2023年02期 v.38;No.182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治理

  •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国际体育治理变革

    周青山;

    当前国际体育治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国际体育治理的无序化、国际体育治理规则法治化程度有待加强、国际体育组织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国际体育治理缺乏有效外部监督机制等,变革是实现国际体育善治的客观需要。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客观上也需要通过变革国际体育治理体系获得较好外部环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应该主动参与国际体育治理变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在规则制定、组织机构建设、外部监督机制建设等方面推进国际体育治理变革,为国际体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023年02期 v.38;No.182 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 治理理论论域下我国体育治理研究的贡献、省思与进路

    汤际澜;

    在治理理论治理叙事中,“政府”在场、治理参与主体多元化、治理合作方式网络化和治理行为自组织化共识之下,我国体育治理研究的贡献体现在契合我国现实的体育“元治理”、顺应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体育“协同治理”与寻求“使体育获得治理”之道等方面。然而思辨之后发现,当前我国体育治理研究存在对治理理论运用场域和情境认识模糊、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混淆与治理理论认识过载而过度创新等研究偏误。我国体育治理研究可从体育治道、体育治理和体育治路三个层面进一步推进。

    2023年02期 v.38;No.182 227-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文化

  • 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袁金宝;王柏利;刘雪琳;

    为科学构建符合国际传播需求及自身文化特色的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研究法,从话语体系的学理内涵出发,详细梳理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近代变迁历程,并就其构建的内在逻辑、缺憾与表达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认为:构建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必须以坚定中国武术文化自信为精神驱动,以丰富中国武术话语内容为体系保障,以满足话语对象价值需求为推进主线。当前形势下,武术国际传播上存在两大缺憾,即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自我阐释能力不足和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生活化内容供给乏力。基于此,提出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科学表达的具体策略:加强武术国际传播话语元理论研究、丰富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内容体系、凝练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核心价值、增添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创新活力、规范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标准架构、彰显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中国特色。

    2023年02期 v.38;No.182 234-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政策议程设置的现实表征、多维驱动及推进路径

    张大志;谷鹏;

    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政策议程,是体育问题界定与体育政策制定的重要纽带。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政策议程的建构呈扩散与流动的现实表征,体育政策议程从动议、确定到执行,呈现随机性、虚实共动性、去中心性的特征。在体育问题、顶层设计与决策、公众“网络问政”以及治理理念的多维驱动下,左右体育政策议程设置的权力分配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政策议程设置的推进路径:政府体育治理主动适应,增强回应性;主流媒体深度参与,做好价值引导;尊重公众理性表达,提升智库介入成效;强化议程设置合力,凸显体育治理现代化。

    2023年02期 v.38;No.182 24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