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论坛

  •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国特色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崔乐泉;张秀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表达和创新性发展,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突破,更有标志性话语范式的创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核与文化叙事,为其提供了引领导航的关键引擎。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建构要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时代世界体育复杂多变的态势、媒体网络舆论的复杂化、不平等的国际传播秩序和主体性议题被冲击现状的讨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重塑中国特色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进行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两个巩固”中开辟中国特色体育文化话语新境界;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特色体育文化话语继往开来;讲好中国故事,在构建国际文化传播格局中进行中国特色体育文化话语体系的叙事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国特色体育文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主体路径。

    2024年02期 v.39;No.188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运动项目发展的历史成效、现实困囿与优化路径

    彭国强;

    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系统总结我国运动项目发展的历史成效,探索运动项目发展的现实困囿与优化路径,对于提升运动项目发展水平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认为,我国运动项目伴随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历史成效,主要体现在运动项目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协会实体化改革深入推进;运动项目活动广泛开展,形成相对稳定的赛事体系;运动项目服务奥运战略作用明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运动项目产业效益显著提升,项目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运动项目育人功能不断挖掘,依托项目培养大量优秀竞技人才。同时,我国运动项目发展存在单项协会自治能力不足,协会实体化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整体竞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多样性的运动项目标准体系;运动项目基层组织和赛事体系不健全,社会化、市场化开发不足等现实问题。研究提出,健全运动项目协会治理体系,分类深化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深入推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打造多样性的运动项目标准化体系;完善运动项目竞赛体系,推动运动项目特色化、社会化发展;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布局,提升运动项目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2024年02期 v.39;No.188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学校体育

  • 我国体教融合进程中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研究

    吴小圆;邵桂华;

    基于“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领域”三维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第1个国家体教融合政策文本进行研究,以期为未来体教融合相关政策优化提供参考。我国体教融合政策工具选择的特征与问题:能力建设、系统变革等工具频繁使用,政策资源的部际流动不均衡;象征与劝诫工具指向缺乏全面性,对大众价值观念的引导亟需加强;政府、学校层面的政策工具丰富,社会政策重视社会组织与市场力量的协同;家庭政策工具较为匮乏,“政家校社联动”治理效能未能充分激活;部门协同治理机制覆盖面有限,课余训练与竞赛、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政策工具不足;体育师资培养与保障政策的工具力度不强,较少关涉教师编制、职称评定等关键领域。据此提出我国体教融合政策工具的优化策略:注重政策资源部际流动的双向性与平衡性,增强象征与劝诫工具指向的全面性;提高家庭政策工具的使用频次,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家校社协同”治理机制;加强对特定政策领域使用工具的效力,提升政策工具与政策领域间的适配性。

    2024年02期 v.39;No.188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学—练—评”一致性: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内容框架与实践路径

    蒋新成;祝良;

    2022年《义务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大单元的教学理念,如何依据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实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练、评”一致性的转型,是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探讨话题,对深化与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体育大单元“学、练、评”一致性的逻辑起点,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四大弊端:“繁”(教材内容学习繁多)、“浅”(教学方式蜻蜓点水)、“散”(教学内容缺乏系统)、“脱”(教材内容之间脱节)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试图构建体育大单元“学、练、评”一致性的内容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大单元“学、练、评”一致性的实践路径:“学”大概念,“练”大任务,“嵌”大评价。以期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形成逻辑清晰、系统连贯、纵向衔接、横向一致的大单元教学体系,有利于实现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促进新课标素养导向教学理念的落地,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的深度学习,真正落实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

    2024年02期 v.39;No.188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数字体育

  • 科技助力体育的时代背景、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曾洪涛;杨远华;栾丽霞;

    在科技赋能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已成为体育领域优化和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理清科技助力体育领域的外在条件与内生需求,科技推动体育发展变化的动力逻辑、运动场景需要的应用逻辑及体育产业转型的变革逻辑;着重以透过客观事实探究问题本原,剖析体育科技研究与应用困境的主要表现、重要问题和本质原因;在紧抓自身治理与侧重社会协同的内外路径下,结合政策手段提出综合思路对策,以此引导支持科技助力体育,持续推进体育发展。目前,体育科技战略体系在依托现有社会经济基础与分配关系上,无法支撑其克服研发应用的粗放局面,以实现长效稳态运行,这一问题解决对于体育领域各项工作能否有效实现社会化与市场化亦至关重要。在治本上,应加强民生建设,壮大实体经济,完善分配机制,合理制度安排,实现体育与民生联动发展;在治标上,集中体育科研力量于专门分工具体领域,再过渡覆盖到整个体育领域,研发体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完善成果转化和人才绩效的评价机制。

    2024年02期 v.39;No.188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基于劝导技术的数字体育应用原理、风险与防范研究

    徐正旭;

    基于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解析劝导技术嵌入数字体育的应用原理、风险机制及防范方案。研究认为,基于劝导技术的数字体育设计原理是借助劝导理论把设计者意图以“脚本”形式进行数据编码,实现中介变量具体化,据此干预体育参与者意图和行动。宏观角度,以追求市场效益为目标的传统科技创新模式易滋生风险,要以外部治理方式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微观角度,劝导技术自身蕴含着结构性风险,包括信度风险、效度风险和拟合度风险。化解信度风险需要贯彻负责任创新理念、提升技术设计透明性、开展技术伦理审查;化解效度风险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技术适应性,并以共同参与技术设计方式来克服“家长主义”;化解拟合度风险要强化价值敏感设计,要重视生命权利、公平正义、人格尊严等敏感价值,关注青少年、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需求。

    2024年02期 v.39;No.188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 新时代数字体育赛事的应用场景与发展策略

    黎镇鹏;任波;

    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数字体育赛事的概念与内涵,探究数字体育赛事的应用场景、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认为,数字体育赛事是以体育竞赛为核心,利用数字赋能体育竞赛规则、运动表现与场景等,发挥快速传播与即时反馈的新功能,形成赛事场景、环境、参与、运营全链路数字化新模式,构建竞赛规程、运动形式、法律法规、组织运营、运动场景等数字化新体系的一种特殊性事件。经典型案例分析发现,数字体育赛事呈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电子竞技、数字孪生等应用场景。进一步针对数字体育赛事应用场景中所存在的技术壁垒、标准欠缺、监管滞碍、实践局限等困境,提出夯实“数字+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数字技术的科学运用;积极研制赛事组织标准,畅通赛事运营流程;完善赛事监管体系,促进赛事健康稳步发展;搭建一体化数字智慧服务平台,丰富数字运动场景等发展策略。

    2024年02期 v.39;No.188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 人工智能与全民健身融合:现实基础、践行困境与破解路径

    王颖;魏敏敏;张凤彪;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主导技术之一,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人工智能与全民健身融合对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探究人工智能与全民健身融合的现实基础、践行困境与破解路径。人工智能与全民健身融合经历了相对独立、局部结合、全面深度融合发展3个阶段;需求驱动、技术支撑、政策引领是人工智能与全民健身融合的现实基础;融合过程中面临数据共享不足、算力算法不完善,财力、人力和数字素养支撑不足,安全风险、主体性丧失等方面的困境。基于此,应遵循“一体两翼、三大支撑、四重保障”制定人工智能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破解路径,即以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一体”,促进算力算法“两翼”升级;提升财力、人力和群众素养“三大支撑”驱动力;建立政策规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政府监督“四重保障”监督机制。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场地设施建设、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和科学健身指导等关键领域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智能化发展,进而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2024年02期 v.39;No.188 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乡村体育

  • 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内涵诉求、现实困境和优化方略

    陆东东;刘庆群;张禾;

    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需吸纳各类新型产业融入共商共建,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和体育强国建设战略联结推动的内在要求。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认为,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生产要素结构为发展基础,产业链延展融合为发展方向,内源性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新型乡村体育经济活动。通过明晰以农民主体等为代表的现实诉求,结合当前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方略:聚焦乡村体育产业生态化,引领要素结构创新;融合“三变”改革,完善内驱力发展制度;搭建支撑架构,提升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韧性。

    2024年02期 v.39;No.188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 新内生发展模式下乡村体育发展:理论溯源、价值意蕴与行动策略

    张奇男;董芹芹;

    激发乡村体育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乡村新内生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选择。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厘清新内生发展理论模式下乡村体育发展的价值意蕴与行动策略。新内生发展模式下乡村体育发展的价值在于升级乡村体育产业结构,助推产业兴旺;发挥乡村体育绿色生态,致力生态宜居;提升乡村体育文化品位,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体育依法治理,实现治理有效;培育乡村体育消费业态,推动生活富裕。行动策略包括从主体层面推动赋能增效,促进内外联动联结;价值层面丰富赛事供给,增加居民认同参与;行动层面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层面加强要素调整,统筹城乡区域协同等。

    2024年02期 v.39;No.188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职业体育

  • 职业足球运动员转会特征价格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郑志强;高云鹏;

    近年来中国足球的成绩一路走低和职业足球市场持续低迷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其中,球员转会价格不断攀升以及由此引发的俱乐部财政问题严重影响职业足球市场,哪些因素影响球员转会价格迄今未有定论。借助特征价格理论,构建职业足球运动员转会特征价格模型,以量化测度影响足球运动员转会价格的因素。影响球员转会价格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属性特征、比赛特征和环境特征,属性特征中的转会年龄、受市场欢迎程度、个人商业开发能力和效力过的俱乐部数量,比赛特征中的近期进攻能力和代表国家队出场数,环境特征中买方俱乐部市场实力、联赛差距和转会限制指标等10个指标为显著影响因素。结合中超联赛实证,提出提升职业足球市场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强年轻球员培养,鼓励球员转会,注重对球员商业和媒体价值的综合开发与提升联赛市场开发水平等建议。

    2024年02期 v.39;No.188 19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 体育赛事转播合同中的风险逻辑与因应之策

    刘子涵;

    体育赛事转播合同通常履行期限较长且标的额较大。若因外来事件影响合同履行,赛事组织者与转播方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对合同关系应走向何处也存在不同理解,由此引发的纠纷在国内外司法实践中均不鲜见。在性质上,体育赛事转播合同属于合同内容并不确定的继续性合同,遭遇无法预见的风险系属常态,风险现实化后所造成的合同履行障碍在程度上一般不会达到完全和永久意义上的履行不能。优质体育赛事的稀缺性更导致我国体育赛事转播权销售市场中签订与续约的话语权多掌握在赛事组织者手中,转播方通常会承担更多无法预见的风险。为解决并预防由此产生的纠纷,一方面,当纠纷发生在我国时,需要在事后救济层面妥善适用情事变更规则,矫正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实质不公平;另一方面,由于《民法典》第533条为情事变更规则设置了严格的构成要件,因此我国体育赛事组织者与转播方需要在事先条款安排层面对风险分配条款的制定予以更多关注。在平衡赛事组织者与转播方谈判地位的基础上,赛事组织者、转播方可以通过制定“重大不利变化条款”(MAC条款),寻找合适的风险阀值,合理分配双方当事人无法预见的风险,尽可能实现合同当事人的双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2024年02期 v.39;No.188 204-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价值共创视角下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利益主体的博弈研究

    李鑫;崔英敏;刘漪;李颜豪;吴治政;

    以价值共创理论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演绎等方法,探讨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利益主体的博弈问题,旨在促进各利益主体间的合作与协调。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利益主体包括中国排球协会、俱乐部和消费者三方,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产生了利益博弈。目前,中国排球超级联赛未充分重视消费者和俱乐部等相关利益主体在联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难以促进各利益主体的行为自律和规范;缺乏有效的多方合作和协调机制,难以实现多方面协同效应等。对此,提出两个促进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利益主体从利益博弈走向均衡的调适策略:重视多元利益主体作用,构建多方协作和价值共享合作关系;构建联赛激励监督机制,提升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4年02期 v.39;No.188 2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健康中国

  • 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董宝林;李鹤;刘如强;

    目的:运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认同量表》中的角色认同分量表,《因果控制点知觉量表》的内部动机分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的积极幸福感和心理困扰分量表,以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等,对1 091名青少年(45.28%男生)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的纵向问卷调查。结果:对于青少年,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的性别、学段差异显著(各指标男性皆高于女性,初中生皆高于高中生);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行为皆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正相关;交叉滞后分析显示,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且内部动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锻炼行为和主观锻炼体验,锻炼行为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主观锻炼体验,主观锻炼体验能够单向预测12周后的角色认同。结论:在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境中,角色认同、内部动机、主观锻炼体验和锻炼行为具有性别、学段的非一致性特征;角色认同与内部动机、角色认同与锻炼行为分别存在互促、互抑关系,且内部动机是锻炼行为、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锻炼行为是主观锻炼体验的原因变量,主观锻炼体验是角色认同的原因变量。

    2024年02期 v.39;No.188 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协同供给的演化博弈分析与实施路径研究

    朱本澍;曹莉;

    落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协同供给,是“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选择。借助公共产品理论、协同学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为参与主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协同供给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方主体的演化策略选择,并分别就三方主体的初始意愿、激励成本、补贴力度和处罚力度对演化策略的影响程度进行数值仿真。分析认为,通过提高初始意愿,控制激励成本,对市场和社会组织进行适度补贴并合理规制,能够有效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协同供给。以供给全过程为逻辑理路,提出重构供给主体的权责关系、丰富供给内容的差序格局、健全供给系统的监督反馈机制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协同供给实施路径。

    2024年02期 v.39;No.188 225-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体育锻炼对儿童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研究

    武艳钦;付全;

    目的: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功能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体育锻炼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是体育锻炼的单独作用还是锻炼中认知任务的作用,抑或二者存在某种交互作用,学界还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对一般性体育锻炼和不同认知参与的体育锻炼进行控制,考察不同锻炼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自变量为儿童锻炼活动中认知参与程度(高认知参与锻炼组,一般性锻炼组,控制条件下的自然成长组),选取4~5岁儿童120名,随机分配到3组,每组各40人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结果:3组儿童在认知能力和身体能力方面均有提高;在注意转移能力和注意交换稳定能力方面,组别主效应显著,高认知参与锻炼组与一般性锻炼组和控制组差异显著,一般性锻炼组与控制组差异边缘显著;在持续性注意力反应时和正确率变化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达到显著和边缘显著水平;在持续性注意力变化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达到边缘显著和显著水平;在集中性注意力变化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显著;认知灵活性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显著。结论:参加额外体育锻炼对儿童的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与参加一般性体育锻炼和不参与额外体育锻炼相比,较高认知参与的体育锻炼更有利于儿童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的改善。

    2024年02期 v.39;No.188 23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 高水平网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负荷的实证研究

    刘畅;侯会生;沈大海;蒋丽萍;刘泽;

    RPE因其经济、简便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网球运动员内部训练负荷的监控和评价。然而,RPE指标会受到非客观因素的干扰,这也必然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和教练员下一阶段训练计划的制定。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员应如何合理运用RPE指标评价运动员内部训练负荷仍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以中国国家网球集训队24名队员(12男12女)为研究对象,按男队员和女队员进行分组,同时将运动形式分为训练和比赛两种状态,分别将RPE指标与心率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训练和比赛两种状态下,RPE与平均最大心率百分比和最高心率之间相关性均较低;(2)比赛状态下,所有队员s-RPE与Banister’s Trimp和Edwards’s TL均显著相关(P <0.05),而训练状态下,显著相关的比例分别为50%和41.7%(P <0.05),因此RPE指标在评价比赛状态下内部负荷量时更为客观;(3)训练状态和比赛状态下,女队员RPE指标与心率指标的相关性显著高于男队员,因此,RPE指标在评价女队员内部训练负荷时更为客观。本研究将为我国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合理运用RPE指标客观评价内部训练负荷提供一定参考。

    2024年02期 v.39;No.188 24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