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 突破关键,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季浏;

    党和国家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重视,可以说学校体育的春天已经来到。在这大好的形势和背景下,如何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受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抓住重点、突破关键是未来应高度重视的命题和任务。从理论思考和实践应用的角度研究分析认为,未来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即大力推进体育中考或高考成绩分值的提高,是营造全社会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校体育地位和价值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思想和精神,有助于明确未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推广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有效实施,有助于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思想和精神,显著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三箭齐发”,定能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天换地、面貌一新、更好发展。

    2022年03期 v.37;No.177 249-25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四新”建设背景下的新体育科建设理念与路径

    漆昌柱;郭正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党中央提出了推动“四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四新”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新体育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新体育科建设要以“四新”建设为引领,立足新体育科的基本特点,坚持交叉融合、入流彰特、实践驱动,坚持服务于人民对健康长寿的希望,坚持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坚持更好彰显体育的积极价值和社会功能等新体育科建设理念。基于体育运动实践活动和人才培养规律,创造性建设包含体育文科、体育理科、体育工科、体育健康科和体育技术科等新体育科,推动体育学科专业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质量革命”。

    2022年03期 v.37;No.177 257-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向的实然之需与应然之举

    赵胜国;王健;邰崇禧;张佐红;

    体育教学观对体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观是实现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政策有效落实与推进的必要条件。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新时代体育教育要求,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与本质内涵入手,明晰新时代体育教学观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意蕴,指出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向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诉求、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保障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更多获得感的现实需求的时代缘起,但受到主体外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内部因素——认知理解和内化生成两个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教学目标认知有待深入领悟精髓、教学内容选择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和教学方式设计亟需超越突破传统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提出新时代体育教学观转向应通过适度行政主导与多方协同共治相兼顾、教育引导与政策研究相结合、文化积淀与实践参与相贯串的实现路径,促进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观有序形成。

    2022年03期 v.37;No.177 264-269+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体育产业

  • 基于平台经济视角的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俱乐部转型研究

    梁伟;

    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作为以大中型企业“子公司”形式存在的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俱乐部正面临着原有依赖路径失效和生存压力增大的双重挑战。因此,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俱乐部亟待转型以找寻出一条健康稳定的发展路径。研究提出,俱乐部转型要与“母公司”扶持才能生存的现实联系起来,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平台经济视角,探讨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俱乐部平台经济业态的理论逻辑,提出由单边市场转向双边市场的平台经济业态是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俱乐部转型的新方向;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出并分析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俱乐部双边市场下平台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达到促进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俱乐部稳定健康,探寻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路径的研究目的,为中国职业足球的高质量改革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2年03期 v.37;No.177 270-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美国职业篮球联盟成长影响因素及其对我国CBA联盟成长的启示——基于社会组织成长视角

    朱从庆;舒盛芳;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成功,与联盟成长的内外影响因素不无关系。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从社会组织成长的视角解析美国职业篮球联盟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构成的外部因素,人力资本、组织管理、社会认可和项目开发构成的内部因素。其对我国CBA联盟成长的启示为,从外部因素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适合社会组织的成长,政府治理既要通过立法来放权治理,又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越性配置相关资源,要充分发挥我国职业篮球联盟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树立我国良好的大国形象和规范国民意识。从内部因素看,负责我国职业篮球运行的CBA公司要尽可能把人力资本占比控制在可持续发展范围内,组织管理上尽最大可能地保持“自组织”特征,减少行政干预,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职业篮球中,增加社会大众认可度;同时加大项目开发能力,增强比赛结果不可预期性的同时通过特色创新来提升我国职业篮球的影响力。

    2022年03期 v.37;No.177 276-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评价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付志华;陈颇;

    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选取2007—2020年省域时间序列数据,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投影分析,对湖北省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率进行实证检验。湖北省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效率水平整体偏低,导致综合效率整体偏低,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不高;湖北省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一种全新生产投入要素尚未实现最优配置,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出指标仍具有较大上升空间;湖北省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业务结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效率表现出相似动态演变特征,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增强方面发挥了较高效率,但在业务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的效率有待提高。从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推动行业间的创新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视角,提出促进湖北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效率的相关建议。

    2022年03期 v.37;No.177 282-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体育管理

  • 政府行为视角下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策略选择与路径优化

    杨华;张小航;李宗涛;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政府行为逻辑及其生成机制,总结当前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策略选择及影响,阐述当前我国政府行为作用于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方式与机制,反思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政府行为内涵及治理实践,提出治理路径优化策略。在当前政府行为逻辑下,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实施政府依赖式发展,绕开存量实施制度增量改革,对社会组织实施嵌入式行政监控。上述政府行为阻碍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存量制度重构,导致非稳定的发展预期,弱化社会组织公共性与自主性。据此,提出政府行为视角下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优化路径。

    2022年03期 v.37;No.177 289-294+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基于项目制的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研究:结构、机制与成效

    李晓栋;常莹莹;颜秀珍;刘紫薇;

    项目制社区体育治理模式是以治理组织、治理主体关系和激励机制革新为基础的社区体育治理优化路径,能够形成社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轨动员治理,有效化解传统社区治理模式中缺乏精准性和实效性的弊端。社区体育治理项目制模式具有以网络化动员为特点的组织机构、以差异化为特点的激励结构、以竞争性互惠为特点的关系结构,通过自治金设置、自治团队搭建、自治模式运作等方式,实现对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的重新建构并产生溢出效应。社区体育项目制治理模式有效促进社区体育治理中心下移,释放社区体育治理活力,强化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与社区居民体育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但在后续发展中,仍然需要及时克服行政化干预和项目不良竞争带来的不良效应。

    2022年03期 v.37;No.177 295-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协同监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策略研究

    刘望;王政;万文博;

    切实保障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效益,防范新制度运行风险,是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监管的重点。运用逻辑分析、调查等研究方法认为,当前,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监管面临政府监管有效性不足和其他相关方监管参与性缺失的梗阻,其根源在于利益相关参与主体责任的缺乏或履行不到位。购买公共服务的内部监管模式难以满足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监管公平性、透明性、专业性的内在要求。基于此,依循回应性监管理论的学理逻辑,构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协同监管体系模型。该模型在强调政府主导和主体责任的基础上,以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的体育权利为逻辑起点,以监管主体多元化和监管策略差异化为核心特点,提出多元协同监管体系的运行策略和支持配套系统,即以部门整合,改革理顺监管结构;以社会参与,打造监管新形态;以信息支撑,创新监管方式;以组织保障,完善监管支持配套系统。

    2022年03期 v.37;No.177 302-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体育文化

  • 实然、应然、可然: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多维思考

    彭国强;刘中华;于均刚;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深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民族传统体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研究争鸣为基本切入点,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学当前研究现状实然考察的基础之上,阐发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应然反思,并进一步讨论其未来可然建构的思维理路,以乔凤杰教授所提出的“实然、应然、可然”三个维度构设起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多维思考。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族信仰与精神寄托,其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体育范畴,而应尝试突破概念界定的桎梏,活泼其内蕴的乐感精神,在研究过程中关照不同学者的身体研究经验;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发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廓清研究边界、寻回研究主体,拒绝虚假繁荣、弥补理论空洞,扎根调查研究、唤醒工匠精神的应然反思;基于哲学辩证思维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范围、内容以及方法深入剖析的前提下,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应朝向立足传统特色,锚定研究本体;贯彻整体思维,创新研究范式;自立学科之理、内向反诸求己的可然发展理路前进。希翼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些许批判性借鉴。

    2022年03期 v.37;No.177 309-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群体实践研究

    刘启超;戴国斌;张君贤;

    门户是武术人的群体聚合单元,是武术共同体的意义生成空间,也是把握武术文化传承的具体单位。运用文献分析、逻辑推理、田野调查等方法,从群体行为角度对武术门户内、外两方面实践进行考察,揭示武术文化传承逻辑,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经验借鉴与理论反思。认为:中国武术的传承是以门户为单位进行的群体继承活动,武术人的群体实践映射出武术文化传承逻辑。门户是武术文化传承的群体单位,群体认同与区分的行为规律是门户形成与运作的根本原因。“非亲而亲”的建家实践与“相异相生”的群体互动是门户发展的基本策略,结构化为武术人群体传承的文化(行为)模式,也是实现武术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具体途径。武术门户在“传承主体”与“传承内容”两方面维系了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门户内部以社会关系“家族化”整合群体,建立“关系型情感认同”,保障门户人力资源持续发展;门户外部建构群体边界“相异”又“相生”,形成“互生型区分技术”保持门户技术创新发展活力。武术人以门户创造性地处理坚守文化家园与开放吸收外来的现实矛盾,展现出文化传承过程中理性的群体实践意象。武术门户实践还对文化传承研究“普世价值”悖论问题具有理论反思的意义。

    2022年03期 v.37;No.177 316-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李阳;赵刚;

    运用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三生空间”与“文化互惠”双重视角下,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行政管理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群体因素、城镇化因素、文化因素的调查分析,对体育非遗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探讨。结论:伴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一些体育非遗项目赖以存在的“原生态”的“三生”空间已经解构,在“经济”“人口”“群体”“文化”等方面失去了“原生态土壤”,历史与现实产生明显的文化差距。加之行政管理方面的一些疏漏与缺失,使得一些体育非遗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较大的现实困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可持续性发展必然受到所属社会中的经济、人口、群体、生态环境、文化等内生性因素的制约,并不以个人或相关利益群体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三生空间”与“文化互惠”应该成为体育非遗可持续性发展考虑的重要因素。体育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与时俱进,满足当下社会所需,并指向未来发展的需求。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与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2022年03期 v.37;No.177 324-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拉图尔行动者网络视角下苗拳传承模式研究——以洋排苗寨武术为个案

    张忠杰;郭玉成;

    鉴于当前苗拳传承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倾向,以及武术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化、静态化不足,以洋排苗拳为研究个案,从拉图尔行动者网络视角重新审视了苗拳传承模式。认为:苗拳传承并非仅仅是苗拳师、村民等人的传承活动,而是囊括了包括劫匪等在内的其他人与码头、野兽、武术器械、土地、资金等物在内的社会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族、村落、族群先后成为主要的传承单位,血缘、地缘、业缘依次成为主要的传承纽带,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人和物相互关联的苗拳传承社会生态网络,呈现出不同的传承模式。如今,主要以个体为单位,血缘、地缘、业缘多纽带并存的苗拳传承模式初露端倪,契合了当下传统武术遗产化、国家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值得提倡。通过对苗拳传承模式的探讨,期望为武术乃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研究提供范式上的借鉴和案例上的参考。

    2022年03期 v.37;No.177 331-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运动训练

  • 竞技运动双核结构的理论构建与研究展望

    高平;金成平;杨志华;胡海旭;石磊;余银;

    运动训练和竞技参赛是竞技运动主体实践的两大核心内容,基于二者系统结构与要素关联而构建的竞技运动双核结构,旨在全面解析运动训练和竞技参赛的基本构造,直观呈现二者结构要素的有机关联,充分发挥二者系统功能的协同效应。竞技运动双核结构由赛前训练与赛后训练进行过程耦合,通过竞技能力要素从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移,以及为控制这一转移过程所实施的一系列负荷刺激与干预措施实现要素融合。未来竞技运动双核结构理论的研究趋势在于扎根现有理论范畴,进一步沿着纵深与分化方向发展,通过多学科融合与跨学科合作,着力解决训练与参赛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2022年03期 v.37;No.177 337-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竞速类项目的训练负荷强度分布——区别与规律

    陈亮;

    训练负荷强度分布(TID)是不同负荷强度的训练内容在日常训练中的比例结构,针对竞速类项目TID研究存在比例结构争议,在数理统计和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发现TID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运动员从事项目、性别、竞技水平、训练阶段、统计方法 5个方面,并认为竞速类项目的TID与训练负荷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男性运动员、运动员竞技水平越高、年度训练阶段越靠前、运动项目的年训练量越大,低强度训练比例越大。曲线参数估计显示,若采用整体性统计方法,低强度和中等强度比例与周训练量之间存在指数关系,周训练量较大项目的低强度负荷比例约为90%,且呈现“金字塔模式”,周训练量较小项目的低强度比例约为80%,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比例接近;若采用过程性统计方法,低强度和中等强度比例与周训练量之间为对数关系,低强度训练负荷比例较整体性统计偏高,并呈现“金字塔模式”。文献综述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探讨了TID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导致的结构性区别与规律。结果表明:1)TID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运动员从事项目、性别、竞技水平、训练阶段、统计方法 5个方面;2)文献评述后,发现并提出了竞速类项目的 TID与训练负荷量之间存在关系的假设,即男性运动员、运动员竞技水平越高、年度训练阶段越靠前、运动项目的年训练量越大,低强度训练比例越大。

    2022年03期 v.37;No.177 34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 我国标枪最后用力技术研究热点与学术前沿展望

    张厚喜;葛平磊;高飞;赵瑞国;苏国柏;杜晓玮;

    “最后用力技术”是决定标枪运动成绩的关键,统览1976—2021年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353篇有关“投掷标枪最后阶段用力技术”领域的期刊论文,分析“助跑速度与最后用力”“技术诊断与运动学分析”“投掷步与左侧支撑”“研究热点阶段性演变”等相关热点问题,发现该研究领域具有“标枪最后用力技术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呈波浪式分布”“助跑速度、投掷步和左侧支撑等关键词凸显了研究热点”等基本特点。与此同时,就“借助高科技加持既拓展研究领域又精准破题”“强化区域联动机制协同攻克最后用力技术热点”“把握趋势聚焦热点促进标枪技术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学术前沿展望,以期为我国标枪运动技术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以2024巴黎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为契机,加强备战参赛工作,坚持自主创新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相结合,促进我国标枪运动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全面跃升。

    2022年03期 v.37;No.177 352-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健康中国

  • 舞蹈动作视频游戏对老年人工作记忆的影响

    王丽岩;董传升;王丽娟;蔡明;赵李;王洪彪;

    目的:观察舞蹈动作视频游戏对健康老年人工作记忆的影响,并探讨潜在的神经心理机制。方法:30名健康老年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5人。试验组进行舞蹈动作视频游戏训练,每周3次,每次40 min,持续12周;对照组每周进行2次健康知识学习,每次40 min。试验前后进行工作记忆任务的行为和脑电测试。结果:(1)试验组舞蹈动作视频游戏技能得到提高(t=-6.528,P=0.001),且工作记忆任务的反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工作记忆任务的大脑活动模式表现为低频alpha的去同步化和高频alpha的同步化,具体表现在0~300 ms左侧顶叶低频alpha的去同步化和右侧顶叶及枕叶高频alpha的去同步化,300~600 ms左侧额叶及枕叶低频alpha的同步化和右侧顶叶及枕叶高频alpha的去同步化,600~900 ms左侧顶叶及枕叶低频alpha的去同步化和左侧半球高频alpha的去同步化。结论:舞蹈动作视频游戏训练可能是改善老年人工作记忆能力一个有效的干预工具。

    2022年03期 v.37;No.177 359-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 运动作息行为对3~6岁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等时替代效益研究

    常振亚;王树明;

    运动作息行为由睡眠(SP)、静坐行为(SB)、低强度体力活动(LPA)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4种身体行为组成。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法,系统探究3~6儿童(共348名,其中男孩170名,女孩178名)运动作息行为时间相对分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整行为整体及单个其他行为所花费的时间后,每种身体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以及一种行为等时替代另一种行为部分时间后心理健康的变化性。发现,运动作息行为的时间分布与多动、外化行为问题和困难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相对于其他身体行为,仅SB与外化行为问题相关具有显著性(P=0.031)。等时替代分析揭示,屏幕观看类SB替代电子游戏类SB、安静学习类SB、SP和LPA时,外化行为问题得分均显著上升(20 min电子游戏类SB除外),而安静学习类SB替代其他类型身体行为时,外化行为问题得分均有所降低(20 min电子游戏SB除外),电子游戏类SB替代屏幕观看类SB时外化行为问题得分均显著下降,而替代MVPA时外化行为问题得分均显著上升。未来教育者改善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时,需着眼于不同类型SB比例的调整,审慎对待睡眠和体力活动时间的调整,其中通过适度增加安静学习类SB,降低屏幕观看类SB和电子游戏类SB以降低学龄前儿童的外化行为问题是当前最为切实可行的路径。

    2022年03期 v.37;No.177 36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