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先亮;周婷婷;郭学庆;
引入全域化视角,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由"点、轴、面"向"全域"迈进。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全域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构建全域化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系统要素变化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影响,探索不同发展模式下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差异。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分为全域协同、政府主导、学校主导、家庭主导和社会主导5类发展模式,家庭主导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效果最为显著,全域化协同发展模式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的效果最为显著。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应树立全域化理念,重新界定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问题;构建全域化系统,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新型格局;整合全域化要素,建立协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新模式;抓住体育锻炼"牛鼻子",建设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良性闭环循环系统。
2021年06期 v.36;No.174 638-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 周生旺;程传银;李洪波;
借鉴东西方身体哲学思想,从身体本体出发转变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消除身心分离,回归生命教育,彰显生命价值,从"离体"到"具身"、从"身体"到"生命"的体育教学实践是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深度体育教学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突破与超越,把身体与生命作为实践本体与价值本体,身体在场与生命存在共同构成深度体育教学的价值诉求。深度体育教学是创造性、研究性、生成性的具身认知实践过程,从全方位、深层次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由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手段应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效果评价等他创生手段到学生"具身认知"的自创生实践的演化过程,从学科知识、学科思维、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来实现学生身体创生,进而实现学生对个人精神世界与社会共有精神财富追求的生命创生。从"技术讲授"到"知识建构",实现体育学科知识创生;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实现体育学科思维创生;从"单一促进"到"多元协同",实现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创生;从"技能塑人"到"立德树人",实现体育道德品质创生。
2021年06期 v.36;No.174 645-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 陆炎;史曙生;
在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深化体教融合成为新时代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公共服务角度探寻体教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深化改革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文化学习、体质健康、运动竞赛、精神塑造等新需求催生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新变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目标树立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的新理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发展建构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新格局,在三重因素的作用下,体教融合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新内容。在公共服务视域下,深化体教融合发展,从单一"金牌"和"升学"思维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维,从体育、教育既有部门价值观照思维转向强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公共价值思维,从育人主体利益的独享思维转向服务均衡供给思维,从政策线性"沿袭"思维转向交叉融通思维。通过重新定位体育基本功能,促进体教服务理念融合;通过精准聚焦教育供需矛盾,促进体教服务价值融合;通过有效利用多重供给手段,促进体教服务资源融合;通过合理构建链式结构体系,促进体教服务空间融合。
2021年06期 v.36;No.174 652-65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周龙;陈桂岺;吴宾;张曙林;
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的高质量衔接是培育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的构建,能从评价与监督的维度促进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从问题解析入手,通过两轮特尔菲法的指标筛选,构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评价体系,并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该体系包括顶层设计、管理、课程、教学4项一级指标,指导思想、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投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过程、教材和考核标准10项二级指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27项三级指标。通过对所构建评价体系的衔接评价效果、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证明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实用性,能够作为对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进行评估的定量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的相关建议,认为推进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构建以优化衔接结构,搭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交流平台,加强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师教研、学习与交流,推进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督导与巡查等,以期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2021年06期 v.36;No.174 658-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张兵;
近年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西方职业体育发生较为明显的适应性变迁。在经济社会学研究视域下,研探西方职业体育运营演化机理,揭示其当下运营特征,反思中国实践。研究认为,运动员收入增长刚性和资本天然逐利性决定着职业体育自我生成系统的特殊性;维系之,西方职业体育开启了运营范围不断扩大、产品形态逐级更新的发展实践,从球场中心时代走出,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助推下,迈进市场中心时代,进入以品牌为核心的数字化运营阶段。顺应数字时代要求,从价值增值转变为价值共创、从利益共同体变为产业链体系,西方职业体育在运营理念、结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适应性变迁,并带来超额利润的稳定性增强,固化了全球职业体育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职业体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应对西方职业体育发展转向,中国职业体育需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2021年06期 v.36;No.174 66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马培艳;张瑞林;李凌;
家庭是居民消费嵌入的基本社会组织与制度空间。从"消费嵌入性"视角,基于CGSS2017居民家庭问卷数据,检视家庭社会学因素对城乡居民现场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影响。居民家庭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对其现场观赏型体育消费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夫妻一周工作时间、家庭18岁以下子女人数、家庭核心消费支出比对居民现场观赏型体育消费有显著负面影响;65以上老年人数是居民现场观赏型体育消费的积极因素,父辈代际支持可促进居民现场观赏型体育消费。建议,促进体育消费应基于消费嵌入性,重视家庭制度与非制度约束,从更加宏观角度调整社会结构,优化制度环境层面制定体育消费政策,提升消费者能动性。
2021年06期 v.36;No.174 674-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邹俊峰;陈家起;高奎亭;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培训机构、学员与家长、教练员、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并探讨培训市场的治理问题,认为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是优化培训市场运营管理、化解多元利益主体间利益冲突及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协同治理框架,提出形成网络互动的组织结构、完善制度标准设计、培训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外部监管机制、畅通其他治理主体参与渠道等路径,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从而促进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06期 v.36;No.174 682-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 刘珊珊;刘春华;
体育政策作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是其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而政策如何影响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则是各界一直关注的热点。综合运用事件分析法和希尔伯特黄变换法,探究我国2013年至2020年间336条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板块指数价值波动产生的影响作用,从政策与资本市场互动视角实证分析体育政策对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303条政策对体育产业板块指数短期震荡产生了影响;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宏观政策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国家层面发布的政策中有55条对体育产业板块指数长期波动产生了作用,其中体育消费、全民健身、体育赛事运动等政策具有较好的长期利好效应,但产业规范、管理制度类型的政策作用未产生预期效果,甚至形成了显著的利空效应,85个地方政府的体育产业政策形成了长期利好效应,政策创新与资本区域聚集效应明显。建议从完善政策多方合作机制、深化产业放管服、引导发挥市场调节机制、鼓励地方政策创新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政策引导资本、资本支持实业的长效发展路径。
2021年06期 v.36;No.174 690-694+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赵翼虎;黄亚玲;吴昊;
我国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政策演变历经"三脱钩""四脱钩""五分离、五规范"3个表征时期,执行进程冗长迟缓。在脱钩政策特征影响下,全国性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从20世纪末的改革试点模式,到21世纪初"强中心弱协会"模式,再到目前实质脱钩模式阶段。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借助马特兰德模糊冲突模型,对各时期国家主要政社脱钩政策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视不同政策特征下全国性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执行过程,发现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脱钩政策执行受政策特征的显著影响,在不同政策表征时期分别采取"试验性""象征性"和"强制性"的执行策略。随着全国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脱钩政策的制定逐步下沉至国家体育行政部门。旨在增强全国性体育协会的政策执行力,后续脱钩政策的制定应在遵循政策特征与执行因果律的基础上,与当代"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发展逻辑相契合,在政策文本中嵌入博弈、扶植和监管机制,以降低政社职能冲突、增强协会资源供给、提升协会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全国性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走向"行政性执行"。
2021年06期 v.36;No.174 695-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李帅帅;董芹芹;沈克印;
为顺应时代发展之需,人民美好生活之求,发展高质量公共体育服务,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梳理并把握"放管服"改革的理论与应用脉络,基于"职能—责任—角色—具体定位"逻辑,并结合角色理论、治理理论,明确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发展转向。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分别为决策者—保障者—服务者与监管者;供给者—服务者与实际运作者—购买者;生产者—服务者与基层建设者—协调者。未来应建设有为政府,发挥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兜底作用;打造有效市场,发挥市场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机动作用;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的联动机制,推动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年06期 v.36;No.174 703-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 延怡冉;王真真;张德胜;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五通"的政策导向,结合实际情况,从体育政策沟通、体育贸易畅通、体育资源联通、体育赛事融通和体育民心相通5个方面,阐释"一带一路"国家体育组织交流合作的主要内容。目前"一带一路"国家体育组织间的交流合作虽面临全方位开放机遇、周边外交机遇、地区合作机遇,但也存在多方面的现实挑战,主要有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体育组织间对话不平等;多元文化造成体育组织间交流合作不顺畅;新冠疫情暴发造成体育组织间交流合作停滞。对此提出"一带一路"国家体育组织交流合作的创新路径,包括制定国家体育组织交流合作的政策法规;开展以提供各种体育公共产品为基础的经贸交流合作;进行多层次交流合作,实现体育组织间的资源共享;利用各种媒介科学表达,提升体育组织之间交流合作的体育话语权。
2021年06期 v.36;No.174 710-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 刘文武;
为改变武术专业技术能教育培养人才与社会对武术需求不符的现实,综合走访调查、实践探索和文献研究的结果,从对"专项"的释义出发,通过论证"专项化的思维和管理模式在体制机制上扭曲了武术专业技能教育""专项化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武术专业技能教育的目的错位",得出"‘专项化’是武术专业技能教育改革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制度屏障"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师资分组、改变学生分班、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的跨越武术专业技能教育改革制度屏障的具体路径。
2021年06期 v.36;No.174 716-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 张婵;谭飞;王岗;
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使命面前,从新时代教育政策文本入手,对中国武术助力和服务"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目标实现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思考与阐释。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可以具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资源。其所内涵着的"育德"教育、"智识"教育、"育体"教育、"美育"教育和"育劳"教育的教育内容,可以助力和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建构。进而提出,发掘和建构中国武术服务全面育人的教育价值和体系,应成为新时代国家教育确立"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的工作方法之后,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021年06期 v.36;No.174 722-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 刘荻;金银哲;
运用科学计量学手段对国际及国内排球运动研究文本进行分析,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排球运动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期刊来源、研究前沿以及研究热点。发现当前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在排球运动研究领域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国际排球研究上仍占据绝对优势;国际排球运动研究领域涉及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应用科学领域,形成跨学科联动的研究格局;排球运动研究集中在运动员群体、运动训练与运动表现、运动损伤和康复等方面;排球运动研究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所占比例较小。为改善这一系列现状,包括排球运动在内的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但大有可为,应大力推动我国体育领域期刊质量和国际化建设;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是未来我国体育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避免体育领域的单打独斗;排球研究领域应做科学培养后备人才、促进体教融合的排头兵;体育研究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协调发展。
2021年06期 v.36;No.174 728-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 杨勇涛;万敏;万贤齐;
目的:比较30 min大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48名18~24岁(男女各24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大强度间歇运动组、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运动组和控制组,每组各16名,运动前后进行执行功能测试。大强度间歇运动,共6组,每组150 s不低于85%HRmax的全速爬楼梯和150 s 50%HRmax主动恢复时间;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运动组以60%~70%HRmax完成30 min运动;控制组不做任何身体活动。结果: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抑制功能的影响显著优于大强度间歇运动和控制组,大强度间歇运动和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大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刷新功能的影响显著优于控制组,大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大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转换功能有一定积极影响,但与控制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均能够改善大学生执行功能;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的抑制、刷新和转换均有影响,尤其是对抑制和刷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大强度间歇运动更有利于刷新和转换功能的改善。
2021年06期 v.36;No.174 73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6K] - 杨子涵;刘卉;蒋量;王立端;万祥林;曲峰;
目的:确定男性青年在不同坡角斜坡行走时下肢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探究在不同坡角下坡行走时的步态控制策略以及产生改变的坡角大小。方法:运用动作捕捉系统同步采集10名男性青年在6个坡角(±6°,±12°,±20°)及水平地面行走的下肢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并对特征时刻数据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随坡角增大,步速和步频显著减少(P≤0.05);上坡行走时,随坡角增大,髋关节角度各特征时刻屈曲程度显著增加(P≤0.05),踝关节角度特征时刻(AA1、AA2)背屈程度显著增加(P≤0.05),髋关节伸力矩(HM1)及持续时间(HM2)显著增加(P≤0.05),踝关节各特征时刻跖屈力矩显著增加(P≤0.05);下坡行走时,随坡角增大,髋关节屈伸幅度显著减少(P≤0.05),膝关节特征时刻(KA2、KA3)屈曲幅度显著增大(P≤0.05),踝关节特征时刻(AA2、AA3)屈伸幅度显著增大(P≤0.05),膝关节伸力矩(KM2、KM3、KM4)显著增加(P≤0.05)。结论:自选速度行走时步长步速与坡角之间为倒U型关系,不同坡角的上坡、下坡行走与平地行走之间通过不同控制策略来进行;上坡行走主要以增加下肢输出功率的推进为主,下坡行走主要以保持身体稳定性为主,坡角为±6°时不同策略的改变就已经产生。
2021年06期 v.36;No.174 739-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