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善旭;
"孙杨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引发了相关体育法律问题的广泛热议,投射出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社会背景与需求。因而,有必要将其置于我国体育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大局中进行考量,总结分析经验教训,以获取更多的有益启示。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决定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孙杨案"的有关分析,从推动我国体育的依法治理和国际融入、发挥制度安排与有组织推进的优势作用、加强法律资源配置和体育法律专业人才建设、重视运动员法律素养和体育队伍依法治理能力培养、加快建设我国仲裁解决体育纠纷的制度平台、参与和推进国际体育的依法治理等方面,进行有关思考和探讨。
2020年03期 v.35;No.165 255-26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梅傲;向伦;
世界反兴奋剂规则体系在建立过程中,过分重视样本分析环节给药检结果带来的直接影响,在样本分析前环节方面的考虑却稍有欠缺。然而,样本分析前环节的失范极有可能造成样本本身的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会间接导致药检结果失真。"孙杨案"所暴露出的正是这一问题的直接体现。一方面,样本分析前的程序监控较之分析环节有虞,相关标准严密不足且缺乏程序性制裁规则;另一方面,运动员在样本分析前环节的程序性权利并不明晰,其在反兴奋剂工作的程序失范中将承担更大的风险。一旦运动员在模棱两可的程序规则中陷入与反兴奋剂组织或体育仲裁机构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的认识,其权益将会遭受严重损失。虽然,运动员同样可以根据反兴奋剂规则寻求事后的权利救济,但却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反兴奋剂工作既应保证体育公平,也应当顾全运动员的权利。对运动员的权利保障不能完全指望事后救济,还需要通过在事前明晰程序规则,为运动员和反兴奋剂工作者提供严格的行为指导,从而避免类似"孙杨案"中的情形发生。是故,考察世界反兴奋剂制度体系下样本采集等分析前环节的程序困境并加以弥补,兼顾体育公平与运动员权利方是正举。
2020年03期 v.35;No.165 262-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 陈艳;王霁霞;
201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涉兴奋剂行为刑事司法解释,为准确适用刑法惩治兴奋剂犯罪提供了依据。然而,要实现对涉兴奋剂行为的全面有效规制,立法入罪仍然是必要的。为此,对兴奋剂入罪应当采取何种立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行为类型化为基础,将涉兴奋剂行为抽象为供应型行为、推使型行为和使用型行为3种主要类型,分析了国外刑事立法对不同类型涉兴奋剂行为犯罪化所采用的具体模式,以及不同立法模式在目标法益、结构安排和内容设计上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学界对兴奋剂入罪立法模式的主要观点,认为按照我国刑事立法体例,应以社会管理秩序为立法所保护的主要目标法益,将我国刑法第6章第7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修改为"妨害毒品、兴奋剂管理罪",并于该节增设"非法生产、运输、销售兴奋剂罪""非法提供兴奋剂罪""组织、引诱、教唆、欺骗他人使用兴奋剂、施用兴奋剂罪"和"强迫他人使用兴奋剂罪",将供应型行为、推使型行为纳入我国刑事立法,使用型行为可通过其他手段予以规制,不必动用刑罚。
2020年03期 v.35;No.165 269-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 徐伟康;田思源;
个人数据不同于传统隐私,是指所有能直接或间接识别到个体的数据。无论是欧洲法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抑或是美国法下的财产控制都强调个人对自身数据的支配。反兴奋剂活动有赖个人数据的充分供给和处理,各国数据保护法的相继出台引发了公众对个人数据权利的更多关注,也给反兴奋剂活动带来了深刻挑战。尽管世界反兴奋机构(WADA)也在努力回应并试图完善个人数据保护,但反兴奋剂活动中的个人数据处理依然与数据保护存在矛盾。在数据处理的合法性方面,虽然反兴奋剂组织处理数据形式上经过了数据主体的知情同意,但体育组织和运动员天然的实力差距导致此种知情同意无论是在"充分知情"抑或"自愿同意"方面都饱受质疑。"公共利益说"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同意的缺陷,但因反兴奋剂活动的私法性质,导致其也无法真正成为数据处理的合法性基础。在数据处理的行为相称性方面,反兴奋剂活动不符合行为相称性所要求的必要性原则和目的限定原则。平衡反兴奋剂活动中数据处理和个人数据保护,可引入合法利益豁免,构建平衡测试机制,解决数据处理合法性问题。赋予运动员知情权、被遗忘权、有限的拒绝权、访问权和更正权等数据权利,建立数据安全和数据处理的监督和救济程度,加强对数据主体的保护,以符合数据保护法的标准。
2020年03期 v.35;No.165 276-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张兵;
中国职业体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结合新时代背景,在治理现代化建设语境中,研讨我国职业体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意蕴和实践方略。认为:跳出为了改革而改革的理念束缚,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全面深化职业体育改革的路向在于建立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相切合、与中国体育强国相匹配的职业体育运行模式,形成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并涉及重塑治理主体、规范治理过程、优化治理目标等实践。全面深化我国职业体育改革,需要重点处理好三层关系,即改革重点上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推进方式上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之间关系,实践机理上处理好治理体系搭建与治理能力建设之间关系。
2020年03期 v.35;No.165 282-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陈颇;刘波;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使中国成为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世界工厂",但随着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2007—2016年体育用品制造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在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水平、行业发展规模及其资本结构等因素的前提下,就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不管是否考虑其他客观因素,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其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总体存在;就各控制因素而言,居民消费水平和行业资本结构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行业利润水平与行业出口规模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区域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其转型升级不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中西部地区则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即存在明显"倒逼"作用机制。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亟待转型升级的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而言,这些研究结论具有一定政策意涵,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2020年03期 v.35;No.165 28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 任波;黄海燕;
在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体育产业的供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采用新供给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探寻体育产业供需矛盾的表现形式,剖析体育产业供需矛盾的形成原因,提出体育产业供需矛盾的"供给侧"消解路径。体育产业供需矛盾的表现形式为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与大众多样化体育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体育人力资本供给不足,与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运动项目产业供给不足,与体育市场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体育产业制度供给不足,与"放管服"改革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体育产业政策供给不足,与政策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体育产业供需矛盾的形成原因有体育产业结构性矛盾、体育市场化水平不高、体育多元市场主体尚未形成、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畅、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和难落实。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体育产业供需矛盾的消解路径有通过强化市场监管、优化服务职能,以发挥政府作用,保证供给公平;通过供求机制调节体育供给与需求矛盾、通过价格机制促进体育有效竞争、通过竞争机制促进体育资源优化配置,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供给活力;通过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强化体育产业政策落实,以发挥产业政策作用,提升供给效率。
2020年03期 v.35;No.165 295-301+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宋冰;耿瑞楠;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需要职业体育赛事发挥其独特功能。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在促进体育强国建设上的功能危机,对当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读并提出破解路径。当前,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对提升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作用不强,推进产业融合和转型发展的作用乏力,俱乐部与赛事组织的治理改革阻滞,引导支持群众体育参与的动力不足,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与研发明显滞后,项目文化特征与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发展逻辑上,俱乐部、投资商等赛事主体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职业体育赛事功能发挥受限;行动逻辑上,政府主体、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的集体行动逻辑缺失,职业体育赛事内卷化运行态势导致功能转型受限。当前,功能危机的破解路径包括完善职业联赛青训体系,促进运动项目竞技水平提升;推动赛事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挥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强化职业体育赛事主体自身治理能力,培育参与赛事治理能力,引领体育治理现代化;深化地缘特征并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与群众体育协同进步;加强赛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体育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挖掘基于项目特征的赛事文化特质,发挥在体育文化发展上的独特优势和促进作用。
2020年03期 v.35;No.165 302-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 谭思洁;俞中涛;贾晓凯;
对常用走跑锻炼的强度控制和能耗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方法:201名健康青年在运动跑台进行递增负荷走跑至最大摄氧量,采集气体代谢指标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在递增负荷下,随走跑速度的增加摄氧量急剧上升,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利用速度和摄氧量相关关系建立的回归方程为:男:Y=6.074X-20.921;女:Y=6.922X-19.825。对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检验显示相关性分别为0.82和0.85;标准化残差服从正态分布;回代检验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走跑速度—摄氧量方程(模型)具有可靠性和较好的精确度,可为心肺机能锻炼中走、跑运动强度的选择及运动能耗的获取提供依据,有利于提高运动健身改善心肺机能的获益率。
2020年03期 v.35;No.165 310-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李庆雯;徐冬青;邵琦琦;元也;
目的:观察规律性餐后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人群的血糖、血脂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糖耐量减低(IGT)受试者,年龄42~58岁,随机分为餐后运动干预组与餐前运动干预组,分别在晚餐后与晚餐前1 h进行12周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干预(50 min/次,3次/周),比较2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结果:组内比较餐后干预组与餐前干预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运动前相比均降低;餐后运动干预组与餐前组相比,餐后2 h血糖明显降低(P<0.05);餐后运动干预组与餐前组相比,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及血脂指标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2周餐后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干预,有效改善糖耐量减低人群的血糖、血脂与胰岛素敏感性,餐后血糖降低效果显著;运动方式与运动时间点的选择在IGT人群运动干预中同样重要。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提高IGT人群运动干预的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03期 v.35;No.165 316-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 崔建梅;王卓琳;郭燕兰;李中华;于芳;李洪涛;苏晓云;
目的:通过测量自愿转轮运动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US)大鼠前额叶皮质(PFC)炎症因子(IL-6、TNF-a及IL-10)水平及NGF和TrkA表达的变化,探讨自愿转轮运动改善CUS大鼠焦虑及抑郁样行为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4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运动组(E)、慢性应激组(CUS)和应激运动组(CUS+E)。随后,CUS组及CUS+E组大鼠建立CUS抑郁模型,同时,E组及CUS+E组大鼠进行4周自愿转轮运动。自愿运动及应激结束后,采用高架迷宫(EPM)及开场实验(OFT)评估大鼠焦虑及抑郁样行为;除外,PFC炎症因子和NGF及TrkA表达被测量。结果:(1)与C组比较,EPM实验中CUS组大鼠OE%(P<0.01)和OA%减少(P<0.05),焦虑指数增加(P<0.05);OFT实验中,中央格时间(P<0.05)及粪便颗粒(P<0.01)均显著增多,跨格次数减少(P<0.01);PFC促炎因子IL-6及TNF-a水平增加(P<0.01),抗炎因子IL-10水平下降(P<0.01),NGF及Trk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2)4周自愿转轮运动显著削弱了大鼠焦虑及抑郁样行为;PFC促炎因子TNF-a水平下降(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增加(P<0.05),而IL-6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PFC NGF及Trk A表达均增强(P<0.05,P<0.01)。结论:自愿转轮运动可削弱CUS大鼠焦虑及抑郁样行为,可能与此运动增强PFC抗炎能力激活NGF-TrkA信号通路,从而纠正CUS诱导的PFC功能紊乱起到脑保护作用有关。
2020年03期 v.35;No.165 32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 - 王孝强;李荀;曾凡星;李英杰;
目的:观察长期有氧运动与膳食干预对IR大鼠胰岛miR-7/PDX-1/GLUT2-GCK以及分泌蛋白KIR6.2、SNAP25的影响,以探讨其改善IR的中心机制。方法:7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和标准饮食组。高脂饮食组进行10周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IR模型,随后分为高脂安静组(IRHC组)、高脂运动组(IRHE组)、标准饮食安静组(IRNC组)和标准饮食运动组(IRNE组);标准饮食组分为安静组(NC组)和运动组(NE组)。运动干预大鼠进行跑台运动(20 m/min,60 min/天,5天/周,8周)。于末次运动后24 h,取血测定空腹C肽含量;取胰岛,测定miR-7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组相比,IRHC组大鼠体重、空腹C肽均显著升高(P<0.01),miR-7、GLUT2、GCK、KIR6.2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PDX-1、SNAP25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IRHC组相比,IRNC组体重、空腹C肽均显著下降(P<0.01),miR-7、GLUT2、GCK、KIR6.2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PDX-1、SNAP25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IRHE组体重、空腹C肽显著下降(P<0.01),miR-7、PDX-1、GLUT2、GCK、KIR6.2、SNAP25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IRNE组体重、空腹C肽显著下降(P<0.01),miR-7、GLUT2、GCK、KIR6.2表达显著升高(P<0.05-0.01),PDX-1、SNAP25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8周有氧运动和/或膳食干预改善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可能是通过改善miR-7表达,进而影响PDX-1表达,进一步调控GLUT2、GCK信号,并改善胰岛β细胞胞吐功能来实现的。
2020年03期 v.35;No.165 328-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3K] - 乔玉成;
公民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关系研究,不仅是锻炼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或调整全民健身政策的重要参考。以中国公民体育意识与行为调查数据(2018)为来源,以公民体育锻炼价值认知为起点,以公民体育锻炼行为为落脚,采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理论解释模型,对公民体育锻炼由"知"向"行"转化过程中的"脱节"问题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影响公民参与体育锻炼"知行脱节"的自身因素。结果发现:(1)在纳入研究有"知"的509个样本中,"知行一致"者430人,占总样本总量的84.5%,"知行脱节"者79人,占总样本总量15.5%,即约一成半的公民处于"知""行"分离状态。"知行脱节"发生率女高于男,农村人口高于城镇人口,自评健康状况越好,发生率越低。(2)纳入影响"知行脱节"的7个自身因素均与"知行脱节"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在有"知"的前提下,"体育情感""体育意愿""体育意志"和"体育技能"4个自身因素均能对"知行脱节"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知行脱节"的预测准确度达88.8%。而"体育态度""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其影响不大。结论:"认知"能否转化为行为,除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公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体育情感""体育意愿""体育意志"和"体育技能"是最重要的4个因素。
2020年03期 v.35;No.165 334-340+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 李有强;王瑞青;侯同童;吉文洁;刘黎;王莹;
在全球青少年电子游戏等坐姿类用屏时间增多、身体活动水平下降的背景下,体感游戏正代表着一种顺势而为的健康促进新思路。从历史发展和概念界定层面而言,体感游戏的产生有着极强的身体活动促进目的性,学术界逐渐倾向于将体感游戏Exergame解读为Exertion与Game组合,更体现出对体感游戏促进身体活动固有性的充分认可。从心理作用机制层面而言,体感游戏通过激发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动机、兴趣、自尊、自我效能和社会互动等心理因素,具有极佳的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效果。当前,为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提高体感游戏覆盖时间和黏着度,以体感游戏为干预手段集中表现叙事化和体育课程化两种新动向。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体感游戏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对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
2020年03期 v.35;No.165 34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王碧野;周成林;郭玮;
为了探索个体的目标觉察速度和辨别能力受自主动作的影响,借助信号检测论与随机动点任务范式进行2项行为学实验,共20名被试分别参与本研究的2个实验。实验1主要探索自主动作对个体觉察速度的影响,被试需要在自主动作和非自主动作的条件下,分别判断在一组随机动点之中,是否存在一组运动方向一致的动点;实验2主要探索自主动作对个体辨别能力的影响,实验分为自主动作部分和线索提示2部分,被试需要通过学习阶段,掌握自主动作(线索)与动点一致运动方向的特定对应关系。在测试阶段,分别在自主动作(线索)与其效果一致或不一致条件下,对随机动点一致运动的具体方向进行报告。结果发现,在实验1中,被试在自主动作与非自主动作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显著(P<0.05),正确率差异不显著(P=0.95);在实验2的自主动作部分,被试在自主动作与效果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辨别力d'差异显著(P<0.05),反应标准c差异不显著(P=0.30),在线索提示部分,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辨别力d'(P=0.84)和反应标准c(P=0.14)差异均不显著。综上,自主动作可以加速个体对效果的觉察速度,自主动作可以增强对不同效果的辨别能力,单独预判加工无法产生该效益。
2020年03期 v.35;No.165 350-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 樊荣;王斌;
目的:为了考察自我提升型幽默对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影响,以及逆境信念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心理坚韧性问卷(MTI)、自我提升型幽默风格问卷(HSQ)和中国人逆境信念问卷(CMSAS),对我国610名现役专业运动员进行问卷测试,其中男性54.8%,女性44.3%,性别缺失0.9%,平均年龄为19.08岁,平均训练年限为6.80年。结果:自我提升型幽默、心理坚韧性与逆境积极信念呈显著正相关,与逆境消极信念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提升型幽默能正向预测运动员心理坚韧性;自我提升型幽默能正向预测逆境积极信念,负向预测逆境消极信念;自我提升型幽默能通过逆境积极信念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结论:自我提升型幽默有助于促进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其促进机理是自我提升型幽默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能通过对逆境的积极认知达到提升心理坚韧性的效果。未来,可着眼培养运动员自我提升型幽默风格,以对心理坚韧性实施积极干预,进而促进运动表现和心理健康。
2020年03期 v.35;No.165 356-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