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 中国职业足球联赛高薪引援的制衡困境与出路

    张兵;仇军;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中国足球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联赛水平不断提升,高水平外援不断涌入;与此同时,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高薪引援问题不断突显,球员身价、年薪不断攀升,如何进行有效制衡成为重要问题。首先从理论方面入手,探解中国职业足球联赛高薪引援的制衡困境,发现:现有的相关职业体育理论研究框架,不论是优秀运动员的挤压提升学说,还是职业体育组织结构治理缺陷学说或职业足球市场不成熟论断,都无法有效回答和解决中国实践问题;提示需从实践环节入手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机理。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深入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高薪引援实践,综合运用博弈论等方法分析认为,溢出效益和后备人才培养缺失是导致各俱乐部高薪引援的真实原因。基于此,宜采取分阶段逐步推进俱乐部冠名去企业化、"疏""堵"并举促进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等解决策略,以化解其风险,并以球迷福利提升为原则制定适合中国实践的制衡方略,促进中国职业足球有序发展。

    2016年05期 v.31;No.143 369-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地方政府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

    周红妹;林向阳;

    体育产业政策是政府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各级地方政府广泛运用。然而人们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理解、认识和运用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存在很大分歧;在实践中,不同的经济社会阶段、不同地域,体育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是不同的,只有选择适宜的体育产业政策工具,政策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取得预期的效果。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4年后31个省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工具进行计量分析和评价。从作用、效力、适用范围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地方政府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并对政策文本进行单元编码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政府主要通过提供信息、引导鼓励社会主体从事体育产业;地方政府推出的体育产业政策工具整体结构普遍失衡,环境型工具所占比例太大,供给型与需求型工具偏少,对体育产业的推动或拉动效应也相应较弱;地方政府推出的体育产业政策工具效力不足,保障体育产业有序发展的法规型工具匮乏;政策工具缺乏针对性,尚未形成相互衔接、紧密配套、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工具体系。

    2016年05期 v.31;No.143 375-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铁明;谭延敏;陆盛华;金宁;张学文;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是社会治理背景下的重要体育组织,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全民健身组织的网络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采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的修订问卷,对武陵山片区1 253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数据显示:群体凝聚力量表(2个维度,8个条目)和群体绩效量表(3个维度,9个条目)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良好。群体凝聚力量表的2个维度健身吸引、社交吸引和群体绩效的3个维度健身绩效、群体满意度、组织演进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健身绩效和年龄有弱相关关系,群体满意度、组织演进都与学历有弱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身吸引、社交吸引和年龄可以解释健身绩效36.2%的变化;社交吸引、健身吸引能够解释群体满意度35.5%的变化;社交吸引、健身吸引和学历对组织演进具有协同效应,可解释其29%的变化。以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绩效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启示。

    2016年05期 v.31;No.143 380-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赵富学;程传银;

    体育教师PCK结构的内部要素之间存在循环式的程序关系。在课例研修程序中,体育教师PCK结构的各个要素及其顺序的合理安排可以协助体育教师反思个体教学实践的内容和成果,分析蕴含在其中的教育教学规律与问题,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予以验证和核准。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需要经历体育教师个人设计、研修成员集体设计、改进与修正设计、针对性的有效设计等环节,使体育教师PCK结构中的各要素有机的融入到课例研修程序之中。通过长期追踪与测试、课例研修素材的选择与积累、外显的评价与鉴定、研修成果的分享与交流等实践路径,可以有效引领体育教师在各种层次的体育教学场域中实现其PCK结构的创生与发展,进而产生高质量的课例研修成果。

    2016年05期 v.31;No.143 38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专题研究

  • 体育锻炼在大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

    房蕊;陈瑞花;

    采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自尊量表对1 02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体育锻炼、自尊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体育锻炼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除优化物力手段维度与自尊之间未达显著性相关(r=0.059,P>0.05),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及其其他维度、体育锻炼、自尊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及其选择稳定目标、优化物力手段维度均显著预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及其选择稳定目标、优化物力手段、优化精力手段维度均显著预测自尊;(3)体育锻炼分别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与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1)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与大学生自尊提升密切相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尊有一定促进作用。(2)体育锻炼在大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SOC策略可直接促进大学生自尊,也可通过增加锻炼行为改善其自尊。(3)应关注体育锻炼在锻炼行为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效益之间的中介效应,注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及自主性的养成。

    2016年05期 v.31;No.143 393-398+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 不同等级球类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视觉功能对比分析研究

    高雅萍;姚家新;陈丽萍;李丽华;戴群;王海英;王翠英;常淑芝;江洋琳;王立书;张荃;张姝贤;

    目的:以乒乓球等6个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和大学在校生作为模型,进行基础视觉能力、视觉眼动能力和视觉动作技能等3方面的测试,分析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在各阶层视觉能力上的差异,以探讨运动技能与视觉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天津体育学院260名乒乓球等6个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和天津职业大学60名非运动员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动态平衡等13项能力的测定,通过用SPSS软件分析处理,显示运动员、初级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相关视觉能力。结果:运动员有较佳的视觉敏感度和视觉记忆;初级运动员比非运动员有更好的相对深度判断等能力;运动员有较佳的手眼和身眼协调能力,表现在精确和快速判断物体在空间移动、预期物体移动的时间和位置;运动员视觉眼动的控制在两度空间测试并没有更佳的准确性和更快的反应;初级运动员通常比非运动员有较好的运动视觉,但高级运动员并没有比初级运动员好。结论: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在逐渐适应性地使用各种视觉—运动技能方面,其能力是不同的;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视觉能力可以预测与视觉有关的运动技能;许多潜在的视觉—运动能力和基础的视觉能力对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具有高度预测性,而对于非运动员的技能则只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效果。

    2016年05期 v.31;No.143 399-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 状态焦虑干扰抑制与转换功能: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

    朱小青;张力为;

    目的:根据注意控制理论与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两个理论相互结合的原理,借助眼动任务范式,通过2个试验检验自我损耗在状态焦虑与注意控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预试验探讨中文版E-crossing的自我损耗方法,即去除汉字中最常用的笔画"横",诱发抑制习惯性反应产生的损耗状态。试验一采用2×2的混合设计,自我损耗为组间变量,状态焦虑为组内变量;30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自我损耗组与非自我损耗组,经过6 min的自我损耗操控后,在高低状态焦虑下完成反映抑制功能的反向眼跳任务。结果表明,状态焦虑主效应显著(P<0.001,ηp2=0.572),自我损耗主效应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显著(P=0.034,ηp2=0.151)。试验二也采用2×2的混合设计,自我损耗为组间变量,状态焦虑为组内变量;33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自我损耗组与非自我损耗组,经过6 min的自我损耗操控后,在高低状态焦虑下完成反映转换功能的混合反向眼跳任务。结果发现,状态焦虑主效应显著(P<0.001,ηp2=0.450),损耗状态主效应边缘显著(P=0.098,ηp2=0.086),且二者有显著交互作用(P=0.026,ηp2=0.150)。结论:本研究支持注意控制理论假设,且发现自我损耗在焦虑对注意控制中的抑制与转换功能的干扰具有调节作用。提示,可以将自我控制资源作为缓冲剂,通过预防或补偿来应对高焦虑状态对注意控制功能的消极影响,抑制分心刺激,维持注意转换,保证运动员比赛的正常发挥。

    2016年05期 v.31;No.143 405-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性别角色、主观锻炼体验、运动承诺与锻炼行为:链式中介模型

    董宝林;张欢;

    整合社会性别理论、社会认知理论、锻炼行为理论等,在考察性别角色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检验主观锻炼体验—运动承诺的链式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链式中介效应模型。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运动承诺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以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为例的908名大学生(年龄=20.46±2.525;男生407人,女生501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性别角色、主观锻炼体验、运动承诺是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前因变量,三者对锻炼行为的直接影响皆达显著水平(P<0.001)。比较发现,主观锻炼体验对锻炼参与频率的影响较大,而性别角色和运动承诺对学生锻炼持续时间的影响较大;在性别角色影响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时,主观锻炼体验、运动承诺分别具备部分中介效应,其效果量分别为总效应的25.00%和24.17%,而且,主观锻炼体验—运动承诺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其效果量为总效应的21.11%,即间接效应为总效应的70.28%。结论:主观锻炼体验、运动承诺是缓解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消极影响的有力因素;从认知的角度改变大学生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同时丰富锻炼体验、激发运动承诺,可能是促进大学生践行体育锻炼的一个有效途径。

    2016年05期 v.31;No.143 414-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百家论坛

  • 体育法治在全面建成小康体育阶段重点着力的若干探析

    于善旭;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进入全面依法治国新历程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体育的"十三五",体育法治建设要有更大的发展而承担起更加繁重的历史责任。为此,在分析这一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十三五"体育法治应当高度关注和着力解决的一些重点问题,包括加速并完成《体育法》的修改;力促重点领域体育立法有更多突破;提升体育行政部门法治能力与作为;推进体育社团实体运行的规范治;扩展并完善司法对体育案件的裁决;尽快创立专门体育仲裁的机构模式;加大体育法学对实践的回应与发声。

    2016年05期 v.31;No.143 42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 CAS奥运会特别仲裁机构内部监督机制的研究

    贺嘉;

    为便于解决奥运会体育纠纷解决,国际体育仲裁院下设了奥运会特别仲裁程序。同于仲裁程序的普遍价值追求,该仲裁程序亦倾向于效率价值,但为兼顾效率与公平,该仲裁程序中设置了机构内部监督机制。今者之研究更多关注奥运会特别仲裁程序的宏观层面,而鲜有学者对仲裁程序中的机构内部监督机制进行研究,然该监督机制也并非完美。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国际体育仲裁院奥运会特别仲裁的内部监督机制。认为:该监督机制是一级审级模式下的机构内部行政监督,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弥补现有外部监督机制之不足以及保障奥运会特别仲裁之公正性。但基于奥运会特别仲裁的效率加权考虑,该监督机制仅为简单形式审核,未能真正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在权衡奥运会特别仲裁的效率价值和公正价值后,从监督规则分析可见,其规则存在一定不足,需加以完善。其监督和审查力度也流于形式,监督实效性欠佳。

    2016年05期 v.31;No.143 429-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全球法视野下的体育法:“全球体育法”的生成

    吴义华;

    以现代法理学中的法律生成理论为视角,以"全球法"理论为基础,分析国际体育领域独具特色的"全球体育法"的法理基础、生成主体、生成的动因、生成的形式等几个核心法理问题。"全球体育法"建立在"全球法"法理基础之上,是独具特色的新兴体育法形态,通过对"Global Sports Law""Lex Sportiva""International Sports Law"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将"全球体育法"界定为在体育的全球化和法律全球化双重冲击下形成的,由国际体育组织创设的,适用于全球体育运动的自治性规则。法律生成主体的多元化为国际体育组织作为法律生成主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国际体育组织是"全球体育法"的生成主体,创制了大量具有自主性和权威性的国际体育法规则,对国际体育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与国际体育组织的自治性需求是"全球体育法"生成的主要动因。"全球体育法"生成的形式即"全球体育法"的渊源,按照"全球体育法"发育的过程,主要包括国际体育运动中的习惯法渊源、作为制定法渊源的国际体育组织规章和作为判例法渊源的国际体育仲裁裁决3种,3种渊源的的作用各有不同,其中国际体育组织规章以其具备的制定法优势成为"全球体育法"最主要的渊源。

    2016年05期 v.31;No.143 436-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研究报道

  • 行动者、网络结构与网络互动: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变迁

    齐超;

    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网络的议题形成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及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转型,经历了分散化的议题网络——议题网络逐渐形成——议题网络位置不断巩固——政策社群与议题网络开始互动——核心网络加入三足鼎立形成5个阶段。行动者间关系、网络结构及网络互动则是决定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变迁轨迹的核心要素,呈现政策社群的内部协调不断提升;政策社群与其他网络互动不断增强;网络结构不断开放,政策结果渐进式显现三个特征。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以及网络结构内在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政策表现为渐进性变迁路径:政策社群决策的价值取向从国家本位转向人本位,但决策层的网络回应力偏低,针对性政策纠偏工作严重滞后;执行监管层的政府服务功能逐渐强化,但对其他上层行动者的行动策略参与性缺乏;社会组织参与核心网络的边界仍然模糊,其政策响应的机会主义倾向明显;议题网络中的公众参与性和满意度均有待提高;政策支持层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改革的深入将引进新的政策网络成员并细分原有的网络结构,新的互动行为将触发新一轮的政策变迁。

    2016年05期 v.31;No.143 442-447+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缓冲式跨栏架与普通跨栏架性能对比测评

    王萍;王正珍;陈伟健;

    目的:以普通L形配重跨栏架(简称普通跨栏架)为参照、《田径竞赛规则(2014—2015)》(简称《规则》)为标尺,对滑动缓冲式和滚动缓冲式两种比赛型安全跨栏架的性能进行测评,探究提升跨栏安全、保证公平的实际效果,为推广夯实基础。方法:采用实测法,对栏架总重量、前倾角、推倒力及动态栏高进行采集。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通过做单摆运动的链球与栏架横木正碰,模拟运动员打栏,并用高速摄像机记录。采用访谈法,对缓冲式跨栏架的使用感受加以梳理。结果:缓冲式跨栏架总重量符合《规则》,栏架前倾角远大于普通跨栏架,能增加缓冲距离提升打栏安全。使用底座抬升装置进行高度补偿,可确保动态栏高恒定,保证竞赛公平。滚动缓冲式跨栏架的推倒力波动范围小,有助于减少因器材造成比赛不公。单摆模拟打栏发现使用滚动缓冲式跨栏架时能量损失最小,越接近横木中央,打栏初期冲力越小,缓冲效果越好,并得到运动员的印证;使用滑动缓冲式跨栏架时打栏时间最短。结论:缓冲式跨栏架符合《规则》要求,安全和公平性能优于普通跨栏架,尤以滚动缓冲式跨栏架表现突出,值得在比赛及训练中推广使用。

    2016年05期 v.31;No.143 448-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3种常见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风险落地动作的对比研究

    周志鹏;曲峰;

    目的:探讨3种常用于评估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风险的落地测试动作(DL、DVJ和FVJ)之间的差异。方法:通过采用8镜头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和2块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由11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完成的3种不同落地测试动作,并对下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不同落地动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1)DL触地时刻的屈髋和屈膝角较小,最大屈髋、屈膝和踝跖屈角较小,重心缓冲距离较短,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和下肢刚度较大;(2)DVJ的最大踝背屈角较大,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和下肢刚度较小;(3)FVJ触地时刻的屈髋和屈膝角较大,最大屈髋和屈膝角较大,最大伸髋和伸膝力矩较大。结论:3种测试动作在多项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FVJ存在相对更大的ACL损伤风险,其次为DL;较为僵硬的落地方式可增大ACL损伤的风险,在落地时应采用更为柔软的落地策略;为更好地识别与评估ACL损伤的风险因素及理解其损伤的发病机制,建议在今后进行ACL损伤风险评估及伤病预防的相关研究中可优先采用标准化的FVJ测试动作。

    2016年05期 v.31;No.143 45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下载本期数据